【编辑】高中化学教学论文【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篇一一、利用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导入新的教学课程
高中化学实验不仅仅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辅助,更是他们学习化学的一种精神动力。化学实验多表现为有趣、神奇的特点,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这个特点,将一些小的化学实验作为一个课前导入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再通过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理。特别要注意的是,化学实验课堂引入一定要具有客观性和可观察性,让学生由现象出发,去探究本质。这也就要求化学实验和问题教学法相结合,教师一方面提问问题,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另一方面要将问题设置得有开放性,不能够随意抹杀每个学生的看法。甚至可以给出学生多个假设,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向着更多方向去思考。如果学生在理解实验主旨时出现偏差,教师要及时做出纠正。因为课堂导入本来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果出发点就是错误的话,那么就事与愿违了,甚至会导致不好的后果。
二、利用化学实验,要注重实验的生活实际性
在很多人看来高中化学实验有一层神秘的面纱,不敢让人靠近,别人也休想轻易地了解他。这种表面现象让很多人对化学实验“又爱又惧”。特别是对于正在学习化学知识的高中生,也许他们内心很想去尝试做化学实验,可是繁琐的步骤、复杂的实验原理、种类多样的实验药品都成为阻碍他们的因素。因此,教师在设计化学实验时,特别是一些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原理和记忆化学知识的一些实验,一定要简单化、生活化,如果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就去做这些小实验,那是最好不过的。例如,在教学金属和非金属这一章节的时候,如果想要让学生对这两类物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就可以拿生活中最常见的铁和石灰石等来和酸做实验,然后通过反应现象的不同,或者是辅助产物验证的方法来将产物和现象做比较,从对比中对这两个知识都能够加强记忆。而且在做铁与酸反应的实验时,可能会因为铁锈的原因而出现不同的现象。而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机会,让学生了解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各种性质。最后要对这些实验现象做一个比较、整理、总结,这样才能够保证表观的实验现象成为学习的一种途径,成为积累知识的一种方法。
三、利用化学实验,要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
高中化学实验是辅助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途径,因此,它应该是轻松的、愉快的,也应当是具有一定自主性的。很多教师在使用化学实验教学时,容易忽略学生学习主体性这一特点,将多数的精力集中于学生学习知识和学习化学实验步骤之上。特别是教师对化学课本和实验方案的一些盲目遵从,让那些即使接受了实验教学的学生也特别缺乏实验探索能力。化学实验教学不是一种步骤的死死追寻,而应当是一种自我认识方法,用来检验或是推出化学原理。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可以帮助学生去自己设计化学实验。有很多教材上的化学实验较为古老,一些新的仪器和药品也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实验原理的检测。因此,化学实验是在不断更新和改变的,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一些想法。总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创新实践,更是化学教学史上的一大改革,是教师、学生都要深刻认识到的。在教学中践行新课改的要求,让化学实验教学更具创新性、实效性。
高中化学论文 篇二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教学要整合教材的内容,以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化学为切入点,减小高中化学知识教授的难度,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学的方式分析化学重难点知识。因此,教师要掌握教材的使用要点,正确的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教育价值,对此,本文以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首先分析了其教材内容的优劣势,并对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有效使用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有效使用方法;高中化学
高中是学生学习及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该阶段化学开始逐步的朝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尤为重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地使用教材,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提升整体化学专门学科的教学效果,丰富学生化学知识的储备量,明确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优缺点,深入探究教材的有效使用方式,才能发挥出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教学的独特优势。
一、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内容的优劣势
1。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内容的优势
实验是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尤为重要的板块,且其在编撰的过程中也会将重心投入到实验内容方面,会详尽的论述实验相关的步骤以及过程等。教师借助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可以更好地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参与到化学实验活动当中,调动学生的感官感受,学生可以亲身实践,直接接触化学知识,感知化学知识的魅力,加深该化学课堂知识的印象,深入地了解该模块知识。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教师要利用化学实验,明确学生的主体课堂地位,这样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才会越来越强。此外,这类教材内容编撰的创新性也会比较强,其所编写的内容理解难度比较小,语言较为简捷且通俗易懂,所以学生会较好的利用化学教材。教师在应用这一教材讲解化学知识时也够更加的便捷,把多种类型的知识内容相整合,也可以将其内容分别投入到不同的板块内,有针对性的开展化学知识讲解工作,让学生掌握相对应的化学知识学习方式,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感受。
2。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内容的劣势
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实验问题的内容较少,并且其所设计的化学实验内容并不能较好的贴合高中学生的实际生活,这就使得学生在使用其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时,并不能抓住其知识点的重心,也无法了解化学实验组织的意义。比如,在讲解“氯气的性质”这一知识点时,其设计的实验内容会把玻璃棉放置到集气瓶当中,之后再投放两小块钠,将氯气导入到其中,让学生观察这一化学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但是在实际开展化学实验时,依照教材的步骤,循序渐进的开展实验,其所表现的化学反应会比较微弱,学生并不能较为直观地观察出实验的变化,这就使得学生在参与实验学习活动时的兴趣逐渐的变差。另外,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和其他版本的教材对比,该版本教材中所设计的化学实验操作难度会比较高,其并没有综合考虑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一些化学实验的设计步骤较为繁杂,实验操作的难度也会比较高,这就会使得学生学习该模块知识的心情过为焦躁、紧张,无法较为深刻地理解其知识,同时教师讲解知识的难度也会比较大。
二、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有效使用方法
1。二次开发教材
教师在讲解化学知识时,不能单一性的完全凭借教材教学,而是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状况,合理地选用教材的内容。例如,若班级当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能力,同时掌握了相应的学习经验,那么教师在应用这一教材讲解化学知识时,就应当分析其实际的教学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得其所讲解的化学知识内容以及方式更加适合班级 ……此处隐藏8208个字……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对这样的变化没有清晰的认知,就可能在这样的题设情境中出现失误。教师在发现学生在这种判断题上出现错误之后,就明白学生此知识板块中的变化意识并没有得到树立,此时教师就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善,引导学生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去测试对应的pH,由此更加深刻地理解pH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在这样有针对性的探究中,学生开始意识到变化是无处不在的,条件的变化会引起内部的变化,也就是说宏观现象和内隐的微观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而化学学科就是关注这种变化现象的学科,因此,学生要学会以变化的视角去审视各种现象,并不断探求其中的规律。教学评价对于教师来说就是反思上一堂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依靠对应的测试了解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培育情况,并据此创设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改变之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缺陷,这就是教学评价机制构建的价值所在。综上所述,高中化学“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锻炼,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高中学生要在更加理想的化学知识体验、化学知识探究、化学问题解决、化学实验操作中去认识变化和平衡,这对于实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至关重要。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在高中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要考量多个能力培养的诉求,不仅要关注交互性还要关注独特性,继而制订更加有效的高中化学教育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后雄。基于“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2018(1)。
[2]吴星。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认识[J]。化学教学,2017(5)。
[3]兰萍秀。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核心概念教学——以“化学平衡”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2)。
高中化学论文 篇六摘要:自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提出后,模型认知作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高中化学课堂引领学生模型认知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模型意识;灵活导入概念模型,便于学生直观认知和掌握化学概念;重视模型检验,强化学生模型认知能力的应用效果。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优化高中化学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化学;模型认知;引领方法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基于模型认知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工作逐渐深入,有效提升了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模型认知能力。但是,大部分高中生的模型意识、模型认知能力、模型应用水平仍然有待提升,亟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高中化学中对学生模型认知的科学引领。由此可见,思考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模型认知的引领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模型意识
高中化学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模型认知能力,端正学生的模型认知态度,要先激发学生的模型意识,让学生能以意识为内部驱动力,对模型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自主认知模型,思考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参与到模型教学中,夯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符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型认知教学模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创新、优化课前准备,让学生参与到课前预习中,将模型思想和模型建构融入预习过程中,便于学生课前思考教学内容中的各种模型,联系新、旧化学知识,强化模型意识,提出建模假设,在课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交流建模假设问题,进一步促进自己的模型认知能力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以下统称“必修1”)“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节课前,教师给学生提出了研究问题“海水中的元素以哪些形式存在”,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课前预习,为学生在问题研究过程中形成模型意识创造便利条件,提供充足空间,鼓励学生调用学习过的化学知识进行建模假设。有的学生提出了海水中的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有的学生提出了海水中的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学生提出建模假设的过程中,模型意识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给模型认知带来了多种思路,避免了学生思维单一受限或者过于分散,强化了学生预习过程中模型思维的专注度,给学生形成与提升模型认知能力做好了基础铺垫。
二、导入概念模型,促进直观认知
分析高中化学教学内容可以发现,其中的抽象化、复杂化概念知识很多,一旦教师没有增加概念教学的直观性,很容易出现学生理解困难、学习受阻、掌握不到位等问题,影响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模型认知素养的落实。因此,在设计化学概念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灵活导入概念模型,以其直观化的教学优势,利用符号、文字、图像等直观展示事物规律,突出事物特征,简化学生对化学物质形成及其应用的体会过程,便于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提高化学思维品质。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概念图呈现不同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梳理化学知识结构,深入分析和掌握化学条件、化学元素具有的密切关联。例如,在教学必修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这节课中的“物质的量”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在高中化学教育理论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贯穿学生化学学习全过程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学生学会并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能够为许卫锋(甘肃省环县第四中学)教学思考物质的量的浓度、气体摩尔体积、摩尔质量的概念导出提供支撑,而且现代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中物质的量应用也非常广泛,进一步体现了本节课教学的现实意义。为了让学生轻松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对此形成相应的模型认知,教师将数量多且抽象性较强的“物质的量”知识以概念图的形式直观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观看后理清了各种变量存在的联系,在自己的大脑思维中构建清晰、系统的概念,掌握了物质的量和气体体积、质量之间的关系,提升了模型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营造了轻松的化学概念教学氛围。
三、重视模型检验,强化模型认知
在引导学生构建与应用模型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开展模型检验活动,将其作为保证并最大限度地提升模型科学性的方法,让学生经过观察模型、验算模型后,及时纠正模型错误问题,强化对学生模型认知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检验策略。一方面,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模型的建构与应用;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模型认知中的合作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模型检验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模型认知能力是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对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落实具有重要影响。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设计并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不断提升学生模型认知方面的综合能力,让模型认知为学生的化学学习和全面发展贡献更多助力。
参考文献:
[1]许文捆。“模型认知”思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25)。
[2]陈花。基于模型认知素养能力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20(25)。
[3]李鹏鸽,龚文慧,秦蕊,等。模型认知素养及其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的落实[J]。教学与管理,2018(4)。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高中化学教学论文【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