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多篇

时间:2025-07-14 07:11:24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多篇(全文共18274字)

【导语】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意思。

3、体会祁黄羊的品质。

教学准备:图片、投影

一、复旧引新

讨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二、精读训练

1.细读课文,领会思想内容。

(1)默读第一段,讲解时代背景。

①理解词语。几个大国:如秦国(今陕西中部,甘肃东部)、

晋国、鲁国(今山东)等。

征伐:讨伐挑起战争,攻打别国。

②讨论:举荐人选是由什么事情引起的?

(祁黄羊辞职)

(2)各自轻声读第二、三段。

①揭示句子:“悼公听了很受感动,说:“外举不避仇,内举

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a.提问:“外举不避仇”是什么意思?

(推荐外边的人不避开仇敌)

从课文中,我们知道说的是怎么一回事?(指名口述)

b.“内举不避亲”是什么意思?

(推荐家里的人不避开亲属)

这又指的是怎么一回事?(指名口述)

c.什么叫“出以公心”?

(从国家的、公众的利益考虑)

②即兴表演祁黄羊两次举荐人选的情况。

a.朗读课文,记住有关内容。

b.分配角色:祁黄羊、晋悼公、使者。

c.充实下述内容: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孤。没想到解

“…去世了。悼工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个能接替他的人。

d.当众表演(两组),表演后评议。

⑶你觉得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

(出以公心、正直无私)

画出有关语句,讨论所画内容,指名朗读有关语句,要求有感情。

2、指导复述。

⑴回忆课文各段大意。

⑵祁黄羊两次荐贤,要说得详细。

⑶同座互相检查复述情况。

⑷指名当众复述、评议。

三、课后作业

1、把《祁黄羊》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2、搜集“出以公心”的故事,举行一次故事会。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2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 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二、学习重难点:

体会什么是尊严,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

三、学习准备: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四、学习时间:2课时

五、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质疑问难。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 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2 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 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四、课堂作业

1 抄写生字新词。

2 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 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小伙子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描写小伙子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2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3 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怎样的人?他是怎样想的?

二、点播,揭示中心

1 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 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使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三、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四、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1 自由读。

2 指名读。

3 分角色读。

五、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方面去想,然后交流。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纳米”,以及纳米科技的广泛应用。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纳米及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纳米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交流

同学们已经知道我是今天给你们上课的一名新老师,来自于钟岭小学,到达这里大约是5千米。

二、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吗?

(米、分米、厘米、毫米) 那你们还知道纳米吗?你们能猜想出纳米是什么吗?让我告诉你们一件有趣的事吧。北京大学纳米科技中心的刘忠范老师曾经接到一个电话,问他纳米贵不贵,产量有多高。刘老师却告诉他说,纳米不是米,它是个不能吃的长度单位。听到这里,你一定想知道,纳米是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纳米新星》。

生齐读,注意“新星”(xīn xīnɡ)。

三、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抽学生分段接读课文,纠正字音,评议朗读。

……此处隐藏15369个字……是离目标越来越远。可见,讲生字时理解好“辕”和“辙”这两个字的意思,对讲读课文时,理解课文内容,进而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意思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抓好文中人物对话的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适合于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而熟练的朗读便于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其中的寓意。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对话,读一读,演一演,从两个人的对话中,引导学生体会路人的好言相劝、苦口婆心和去楚国那个人的毫不领情和一意孤行所形成的鲜明的对比。朗读教学中,要注意先让学生揣摩这两个人的心理,然后再指导朗读。在读中让学生先要理解那人所说的“马跑得快”、“路费多”、“驾车技术好”这些是不是那个人要到达楚国的有利条件,而他却把这些有利的条件用反了,会有什么后果?再引导学生仔细读一读路人说的几句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路人所要表达的意思。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关键所在,当目标和行动相反时,只能是背道而驰,永远不可能实现目标。

(三)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内容

1、引号的用法。课后练习第二题是填标点,思考引号的不同用法,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引号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第一小题是介绍引号能引用人物的语言的作用;第二小题讲的是引号还能引用特定的词语,表“水”是重点要描述的对象。对引号的第二种用法,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在你接触到的语言文字中,什么地方还出现过引号的这种用法,源于学生自己的思考,才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课后题既可在课上理解课中渗透训练,也可在课后单独练习。

2、在讲读中注意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为读写训练做铺垫。

(四)读写训练建议

本则寓言,短小精悍,寓意也相对简单,学生一读就懂,对这样的小文,如果我们教师能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结合这篇寓言的语言文字的特点,建议课下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练笔。

1、写读后感,发表自己对人物做法的议论,联系生活学习的实际理解寓意。比如在课上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想象表达:“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什么?”“你会怎么劝那个去楚国的人?你还可以用这些话劝劝谁呀?”

2、扩写成300字多字的习作,在原文的基础上,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合理的想象,丰富课文的语言材料,使语言文字更加生动形象。比如:加上人物的心理描写;为故事续写结果。

3、还可以让学生改变课文的描写方式,把对话描写改成叙述性文字,从中锤炼自己的使用语言文字进行叙述性描写的能力。

四、源于本课的备课思考,给出简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三)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1)出示古代车马的图片,了解“辕”和“辙”的字意。并把这两个字放在成语“南辕北辙”中,初步体会成语的大意,这对学习课文内容会有帮助的。

(2)指导书写:注意“袁”的上部是“土”不是“士”。

“辕”和“猿”对照学习。“紧”字强调下半部别写错了。

(四)以读带讲,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寓言的深刻含义。

(1)通过课下预习,说说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文中的楚国在太行山的南面,那人却往北走,会怎样?

(3)组织学生不同方式、多角度读课文,读中感悟。

想一想文中要去楚国那个人有不哪些有利的条件?

他在对话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而路人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劝说他的?

注意文中对话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

(4)引读思考:要去楚国的那个人把那些有利的条件用反了,会有什么后果?

再引导学生仔细读一读路人说的几句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路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关键所在,当目标和行动相反时,只能是背道而驰,永远不可能实现目标。

(5)课外延伸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南辕北辙”的事情?

(五)课堂读写小练笔

(六)课后作业:完成课堂读写小练笔。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情景。

2.理解“这里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桂花。”一句话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雨”?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摇花乐’,还有那摇落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由于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文章,学生会很感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童年生活,说一说不能忘怀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多篇范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多篇(全文共18274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